KNOWLEDGE
首頁

應用教學

KNOWLEDGE
首頁

應用教學

內隱的心智理論證據 - SR Research

JUN 17 ,2022

文章分類:產品應用

 

 

以下譯自 SR Research's Blog - Evidence for Implicit Theory of Mind 

 

從他人的角度理解事物的能力對於成功的社交互動和關係至關重要。

心智理論研究檢驗了這種將他人思想心理化的能力。具體來說,心智理論指的是 (a) 考慮他人的知識、情感、慾望和意圖的能力,以及 (b) 理解其他人的心理狀態可能與自己不同的能力。心智理論研究中廣泛使用的作業是 Sally-Anne 錯誤信念測驗(莎莉與小安測驗)。

在這種實驗派典中,Sally 和 Anne 為參與者演出一小段場景。在關鍵情境中,Sally 將一個球放到畫面中兩個位置之一,然後離開了房間。然後 Anne 將球移動到另一個位置。當 Sally 回來時,參與者必須指明 Sally 將在哪裡尋找球。換句話說,參與者必須指出與 Sally 的信念一致的位置,而不是更新的位置。為了給出“正確”的答案並展示心智理論,參與者必須意識到他們比 Sally 擁有更多關於球的資訊,事實上,Sally 對球的位置有錯誤的信念。

 

 

心智理論新研究

 

從歷史上看,人們認為心智理論以及透過此類錯誤信念任務的能力在三到四歲之間發展。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心智理論的至少某些方面可能會在兒童一歲生日之前發展。 最近的其他研究表明,成年人可以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進行心智理論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心智理論任務後被問到時,成年人沒有表現出將他人的想法內化的意識,這表明心智理論中的某些認知過程可能是無意識的。 兩種途徑的解釋可以解釋這些相互矛盾的結果:一種途徑是無意識的、自動的、快速的和早期發展的——一種“內隱”心智理論。 另一條途徑是有意識的、努力的、後期發展的——一種“明確的”心智理論。

 

 

研究者發現了一個跟明確且有意識的內化他人想法有關的腦區網路,其中右側顳頂葉連接處可能是一個核心組成部分。最近,同樣的腦神經網路也被牽連到內隱的、無意識的心理理論中——但沒有因果證據將右顳頂葉連接點與內隱的心智化聯結起來。事實上,一些研究人員甚至質疑內隱心智理論的存在,指出研究人員無法複製支持這一個結構性的關鍵發現。

在本篇文章中,將重點介紹昆士蘭大學的 Hannah Filmer、Amaya Fox 和 Paul Dux 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 Filmer 和她的同事使用跨顱直流電刺激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 tDCS) 、Sally-Anne 實驗派典的新穎版本和眼動追蹤的創新組合來解決這一爭議,以測試右側顳頂骨交界處參與內隱心智理論的因果證據。具體來說,眼動追蹤使實驗者能夠在 Sally-Ann 作業期間,在右顳頂葉交界處被跨顱直流電刺激干擾後來監測人們的預期行為。

 

 

研究方法

 

作者採取了一些重要步驟來提高研究的透明度和可複製性——鑑於該領域的爭議,這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1. 他們在 Open Science Framework 中預先註冊了這項研究。 該過程包括明確陳述假設、研究設計、方法、數據排除和計劃分析。
  2. 他們還將著名的內隱任務(預期心智理論 Sally-Anne 實驗派典)與已建立的眼動追蹤技術相結合,以測試內隱心智理論。
  3. 他們在實驗結束時加入一份問卷,以評估參與者是否使用外顯或有意識的心理處理來完成任務。 如果有任何明確策略的跡象,他們就會排除參與者的結果。
  4. 他們還使用嚴格的 Bayesian statistics 來評估結果。

 

 

跨顱直流電刺激(tDCS)

 

跨顱直流電刺激是一種用於影響神經活動的非侵入性神經科學技術,它使用恆定的低直流電流來影響大腦神經元活動。 對於該過程,陽極和陰極電極的位置會影響電流流動的位置和方式。 在該研究中,三種刺激方法中的兩種影響了右側顳頂骨交界處:

  • Anodal – 正性刺激會增加神經興奮性和自發性細胞放電。
  • Cathodal – 負刺激會降低神經興奮性和自發性細胞放電。
  • Sham——沒有刺激。 該程序在經顱直流電期間誘發感覺,而實際上不影響神經細胞放電。

 

 

Sally-Anne 實驗派典的預期觀察理論

 

三十多年來,研究人員使用各種版本的 Sally-Anne 實驗派典來研究心智理論。在這個特定的實驗中,參與者在電腦上觀看了四種類型的場景。所有的場景都始於一個演員坐在一張桌子後面,桌子上放著兩個小盒子。演員戴著面罩,以避免無意中用她的眼睛提示參與者。  filler trials 有兩種情況。在這些情況下,影片以一個紅球放在一個盒子上或被放置在其中一個盒子裡開始,並以演員與球的互動結束。這些用於確保參與者知道演員的目標是與球互動。

另外兩個場景是 critical trials ——真信念和假信念trial,在這些嘗試中,演員看著人偶移動球。首先,人偶把球扔到右邊或左邊的盒子裡。在我們的示例中,它是左框(見下圖)。然後人偶把球移到右邊的盒子裡。最後,人偶把球還給了左邊的盒子。在場景中的某個時刻,演員離開了房間,在最後一步後返回。真假信念trial 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演員離開房間的時間。

 

 

真實信念trial 影片)中,演員在人偶將球扔進左邊的盒子後退出,錯過了盒子之間剩下的轉移情況。 因此,她對球的最後位置的記憶與球的最終靜止位置(左框)一致。 所以,當她回來時,她對球的位置有真正的信念。 在錯誤信念trial影片)中,演員在盒子之間的第二次轉移後退出。 她最後一次親眼目睹了右邊的盒子內的球。 因此,當演員回來時,她對球的位置有錯誤的信念。 她相信球還在右邊的盒子裡,因為她沒有看到轉移到左邊的盒子的情況。

 

 

程序

 

總體而言,該任務包括 40 次 filler trials 、10 次真實信念 trials 和 10 次虛假信念 trials 。 在經歷了三種不同的 tDCS 方法中的一種後,每次trial 都以中央十字的凝視點開始,接著是播放影片。 當參與者觀看影片時,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盡可能快速準確地區分高頻和低頻音調。 包括語氣任務是為了分散參與者對影片的注意力,以增加對內隱心智理論操作的依賴。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使用 EyeLink 1000 桌上型高階眼動儀系統

 

 

結果

 

眼動儀讓實驗者能追蹤人們的預期行為,以確定參與者是否可以正確預測/預知演員的行為。 為此,實驗者首先建立了一個預期的觀察期,在這種情況下,在演員重新進入房間之後。 然後,他們檢查參與者是否首先看向(注視)空盒子、帶球的盒子或演員的臉,以確定與其他兩個位置相比,第一次注視空盒子的百分比。

 

 

規則條件下內隱心智理論的證據

 

如果參與者正在心理化演員的思維過程並預測其行為,如果演員錯誤地相信球在空盒子裡(錯誤信念trial),與正確相信它在另一個盒子裡相比,對空盒子的第一次注視應該更高(真實信念trial )。 如下所示,在 sham 刺激的情況下,與對球位置的真實信念相比,當演員有錯誤信念時,對空盒子的第一次注視更高。 隨著實驗的進行,差異越來越大(意即,與前半部分相比,後半部分的效果更強)。 這些結果表明,在正常情況下,參與者會自發地跟隨另一個人的心理狀態。

 

 

 

內隱心智理論處理被破壞的證據

 

那麼當刺激被施加到右側顳頂骨交界處時,對空盒子的第一次注視會發生什麼?

如果正確的顳頂葉連接點與內隱的心智理論有關,作者預測真假信念trial 之間的差異將會改變,儘管他們沒有做出任何方向性預測。結果如下。正如所指出的,在 sham 刺激的情況下,與真實信念情況相比,在虛假信念情況下對空盒子的第一注視更多。然而,anodal 刺激的情況沒有觀察到這種差異。換句話說,anodal 刺激的情況對第一注視值有影響,表示內隱心智理論處理被干擾。隨著時間的推移檢查結果,anodal 刺激的情況僅在試驗的後半部分才明顯。作者認為,刺激期(持續 20 分鐘)的無聊和疲勞可能會延續,只有在參與者參與語調任務後才會減輕。

 

 

 

結論

對他人思想、心理狀態的"理論",讓我們能夠互相對話、有同理心、建立友誼。 因此,重要的是有能力代表他人的觀點並理解它可能與我們自己的不同。 對他人觀點的明確、有意識的處理是公認的; 然而,對於人們能內隱地理解另一個人想法的觀點且較少支持。 這項研究為這種內隱處理提供了證據——一種“內隱”心智理論。 此外,該研究表明右側顳頂葉連接處是一個重要的神經基質。

如前所述,複製內隱的心智理論結果存在問題。 然而,像這樣的透明實驗將加速解決相互矛盾的結果的過程。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 Paul Dux 指出:

“Work on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implicit Theory of Mind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is research is important as it is the first study to provide a casual neural substrate of implicit Theory of Mind. In addition, it’s a large-scale study, with a relatively large sample size and the design and analyses were all preregistered. Thus, one can have high confidence in the results.”

 

References & Image Credits

Filmer, H. L., Fox, A., & Dux, P. E. (2019). Causal evidence of right temporal parietal junction involvement in implicit Theory of Mind processing. NeuroImage, 196, 329–336. 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19.04.032

1. Women Talking to Each Other by Pixabay (CC License)
2. Cerebrum Neurology Structure Anatomy by Pixabay (CC License) Changes by Ljiljana Velisavljevic
3. True- and False-Belief Trials by Ljiljana Velisavljevic
4. Graphs 1-2 by Ljiljana Velisavljevic based on graphs by Filmer, Fox, and Dux (2019)

 


 

未來還會持續推出不同產品知識或應用方面的文章喔!還請多多關注我們!

歡迎加入我們的社群頁面,隨時獲得最新消息!